乌克兰翻译
时间:2015-05-25 21:1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次
提供乌克兰语翻译---亚太译联
乌克兰语-乌克兰文翻译组
乌克兰人的语言。全球约有四千五百万人使用,北美洲也有少数使用者,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大约十四世纪时由古俄语分化出来,使用西里尔字母,共32个字母,其中有9个元音字母,21个辅音字母,1个音组字母,以及1个无音字母--软音符号,硬音符号以撇号(’) 带替。乌克兰语现分西北方言、西南方言、东南方言及喀尔巴阡方言四种,标准语以东南方言区的基辅方言为基础,共有38个音位,其中6个元音,32个辅音。乌克兰语词的分类大致同于俄语,但格比俄语多一个呼格,这是由古斯拉夫语遗留下来的。句法组合型式则为主语-谓语-宾语型。
乌克兰语-乌克兰文翻译质量保障
乌克兰语在斯拉夫诸语言中仅次于俄语而居第二位。最古的文献见于14世纪。14~15世纪在基辅罗斯书面语基础上,融汇当地方言特征,逐渐形成标准语。17~18世纪用大众口语写的文学作品相继出现,至19世纪初在标准语中取得巩固地位。作家И.П.科特里亚列夫斯基(1769~1838)、Т.Г.谢甫琴科(1814~1861)等人的创作为现代规范的乌克兰语奠定了基础。有3种方言:北部方言、西南方言和东南方言。标准语是在东南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乌克兰语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与俄语有许多共同之处,不同之处也有规律可寻,因此两种语言可以互通。
苏联时期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于1989年制定了语言法,规定乌克兰语是乌克兰的官方语言,但政府提供条件保证俄语和其他语言的使用。当时苏共中央非常反对,乌克兰经过努力争取才得以通过,这部法律为乌克兰争取到了很大利益。乌克兰独立后,1992年起对这部法律进行修订,规定乌克兰语为乌克兰的国语,补充了乌克兰语在应用方面的条款。这个修订案虽经议会3次讨论,但争论激烈,至今尚未通过,焦点在于确立乌克兰语为官方语言还是乌克兰语、俄语同为官方语言。1991年乌克兰独立时,大约30%的人能说乌克兰语,70%的人以俄语为母语;现在有60%的人认为母语是乌克兰语。
乌克兰语-乌克兰文翻译优势
乌克兰语-乌克兰文翻译组积累了丰富的乌克兰语-乌克兰文翻译工作经验,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具有特定领域的独特技能和经验,所以专业翻译项目组在人才、经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 的优势,能够完全满足对乌克兰语-乌克兰文翻译的专业要求和语言要求。乌克兰语-乌克兰文翻译小组内各个译员长期稳定的合作和充分的交流,保障了大型翻译项目的顺利进行, 对客户的质量承诺即是基于对专业的追求。
保密
所有乌克兰语-乌克兰文翻译组的译员、译审、编辑排版人员均受到商业保密协议的制约,亚太译联翻译公司以非常谨慎的态度对待保密及安全问题,所有翻译、策划以及相关资料将保证保密。
出版工具和文件格式
亚太译联翻译公司可以接受各种文件类型并可根据需要提供出版前文件。我们支持大多数编辑设计软件如:Microsoft Word, PageMaker, Illustrator, Freehand, PhotoShop等。
乌克兰语-乌克兰文翻译
乌克兰语-乌克兰文翻译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词汇、语法、修辞等),它是牵涉到许多非语言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找出各种的主张,有的以“信、达、雅”为标准,有的 以“形似、意似、神似”为标准,有的主张直译,有的主张意译,有的以为“译者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有的以为“不妨采用欧化句法”。各种主张,很不一致。 其中有些说法并不是根本主张的差别,只定义和解释的不同罢了。例如直译和意译,除各种走极端的呆译和曲译外,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可是我们见了许多主张和说 法,反倒觉得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就大胆地拟出几条原则供同志们作个参考。
(一) 内容与形式要求统一
“大概乌克兰文程度不佳,汉文程度亦较劣者,最易以胡译自称为直译。乌克兰文程度较次,而汉文程度较高者,则易以借意行文,自称为意译。尚有对于译文之实质方面无 适当之预备者,例如未研究过心理学而硬要译心理学者,亦往往以胡译,借意行文或附会造谣,自称为直译或意译,以掩其对实质上不充分之了解”(张士一语)。 这样,我们可以说,翻译只有两种:一种是正确的翻译;一种是错误的翻译。什么叫做正确的翻译呢?就是:尽可能地按照中国语文的习惯,忠实地表达原文所有的 意义。“忠实地表达原文中所有的意义”就是把原文的内容正确地翻译出来,“尽可能地按照中国语文的习惯”是指翻译的形式,也就是通顺的中文,但不一定硬要 完全根据中文心理,所以说“尽可能地”。内容正确,形式精美的翻译就好翻译。翻译的内容如果不正确,不论形式多么精美,都是错误的翻译。
(二) 宁信而“不顺”
翻译的时候,如果能够极力保存原文的结构,忠实地表达出原文中所有的意义,同时又能尽量采用中文的成语和最自然的字句,使译文成为通顺的读物,这是最理想 的了。但是我们必须记住,翻译者主要的任务是把原文中所有的意义忠实地表达出来;其次是尽可能地按照中国语文的习惯,换句话说,正确的翻译是翻译的内容, 流利的译文是翻译的形式,内容与形式的完全统一是翻译者努力的方向,万一二者不可兼得,那么与其迁就译文的流利而牺牲了原文的意义,不如极力保存原文的意 义而牺牲中文的流利,因为正确而不流利的译文至多不能叫人一看就懂,或读起来不能畅快;流利而不正确,那是愈看得懂愈糟糕,读起来虽然畅快舒服可不是原文 的意义,那不是等于叫人相信“添花样的说谎”吗?
鲁迅先生在《关于翻译的通信》的一封回信里(见《二心集》),把宁信而“不顺”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他说:“我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自然,这所谓 ‘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作‘跪在膝之上’,‘天河’要译作‘牛奶路’的意思,乃是说,不妨不象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这 里就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完全中国化,给读者省些力气呢?这样费解,怎样还可以称为翻译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 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诀,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就是好文章。讲话的时候,也时时要辞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 用,所以教员讲书,也必须借助于粉笔,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就是脑筋有些糊涂。倘若永远用着糊涂话,即使读的时候滔滔而下, 但归根结蒂,所得的还是一个糊涂的影子。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陆续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已有。”
异样的句法大多不能使读者觉得畅快舒服,但鲁迅先生又说:“这种情形也当然不是永远的,其中的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 顺’而被淘汰,被踢开。”同样,欧化的字句,当初都是异样的,不顺的,到了现在已有许多成为中国化,不顺而成为顺了。因此在翻译上有条件的“宁信而不顺” 的主张是可以接受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