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法德


 
  • 日语翻译
  • 日语是一种主要为日本列岛上大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日本的官方语言。日语属于黏着语、通过在词语上粘贴语法成分来构成句子,称为活用,其间的结合并不紧密、不改变原来词汇的含义只表语法功能。语言系属有争议,有人认为可划入阿尔泰语系,也有学者认为是扶余语系,也有日本学者认为是孤立语言(有些日本学者继而提出韩日-琉球语族的概念、并认为日语从属之)或日本语系。
  • 日语复杂的书写系统是其一大特征,其书写系统包括了日语汉字(大多数的汉字又有音读及训读两种念法)、平假名、片假名三种文字系统,同时也可以以日语罗马字转写为拉丁字母。日语有两套表音符号:平假名(平仮名)和片假名(片仮名),同时也可以使用罗马字(ローマ字)书写成拉丁字母。日常生活多使用假名和汉字,罗马字多用于招牌或广告,日语汉字的注音不用罗马字而用平假名。
  • 在语汇方面,除了自古传下来的和语外,还有中国传入的汉字词。近来由各国传入的外来语的比例也逐渐增加。在对人表现上,日语显得极富变化,不单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还有普通和郑重、男与女、老与少等的区别,以及发达的敬语体系。
  • 按语言结构特点分类,日本语属于黏着语,阿尔泰语系。
  • 在语言表达上分为简体和敬体,另外有发达的敬语体系。
  • 作为一种基本的结构,典型的日本句子的句式是主语-宾语-谓语。例如,太郎がりんごを食べた照字面直接的意思是“太郎一个苹果吃了”。
  • 当日本人觉着从语境中听者能理解,也就是谈话者或作者自信谈话对象对所谈及的情况有一定了解时,经常会省略主语或宾语。在这种情况下,上面所讲的那个句子可能会变成,りんごを食べた("吃了一个苹果")或仅为:食べた("吃了")。
  • 日语,不像英语,词序并不能表明名词在一个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名词并不像有些语言中那样,会因语法需要加以变化。代之,语法作用是通过名词后面的虚词来表示的。较重要的是が(ga),は(wa),を(o),に(ni)和の(no)。虚词は(wa)特别重要,因为它标志着一个句子的话题或主题。
  • 日语中的动词变格不能反映出人称和单复数。在现代语中,所有动词在字典中的形式都是以元音u结尾。这样,动词“食べる”就像英语中"吃"的动词原形"to eat",尽管它本身实际上是现在时,意思是"eat(吃的动词原形)/eats(吃的第三人称单数)"或者 "will eat"( 将吃,吃的将来时)。
  • 日语翻译中面对的语言文化差异:
  • 1、日语的委婉暧昧表达。中国人讲话往往是直言不讳、单刀直入,非常爽快。而日本人则喜欢绕圈子,在表达上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直接、明确的表达,喜欢以婉转、暧昧的表达方式达到沟通的目的。
  • 2、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的语言表达方式还常常给人以“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感觉。比较典型的就是用“が”、“けれども”、“けど”等结句的表达。例如,「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分かりませんが」、「これがよろしいと思いますが」。这两个例子好像半句话似的,但省略的内容隐含其中,不言而喻(前句省略的内容为「说明し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后一句省略的部分为「君はどう思いますか」。这种言犹未尽、含蓄的表达多为日常社交的辞令,这种半句话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 因此在翻译中,译员需要了解并习惯日本的语言文化特点及社会文化差异。
  • 法语翻译
  • 法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罗曼语族包括中部罗曼语(法语、意大利语、萨丁岛方言、加泰罗尼亚语等)、西部罗曼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与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等)。法语是继西班牙文之后,使用者人数最多的罗曼语言之一。现时全世界有8700万人把它作为母语,以及其他1.9亿人使用它(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法文是很多地区或组织的官方语言(例如联合国、欧洲联盟)。法国法语和加拿大法语是世界上两大法语分支,它们之间有很大区别。
  • 法语是一种表音的文字,单词的含义大多是通过词根和词缀的组合来表达的。这一点就和我们的中文有着明显的不同。
  • 法语素有精确严谨一说,其严谨主要体现在句法结构上。现代法语虽然属于分析性语言,语序是句法结构的重要支柱,可是法语除了规范的语序之外,还有一系列严密的语法规则。从性数的配合、时态的统一,到词语的搭配、主属的协调,每一种语法现象都有具体明确的严格规定,丝丝入扣。人们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再长的句子也能轻而易举地清理出头绪,再多的词语也可以一挥而就找到其归宿,很少出现模棱两可的含混现象。许多入都深有感触地说法语的语法规则简直胜过拿破仑法典!
  • 除此以外,法语明细的词类在句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法语共有十一种词类,每种词类里又分有细的类别和各种形式,这些词类在句子且脉络清楚分工明确。尤其是代词,共有七项种类近百个形式。仅仅人称代词这一项就有八种人称之分、五种职能之别、三种性别之差、二种数量之异以及轻谈和重读形式之变,其细、多、全委实令人惊叹不已。这些代词替代贴切言简意咳,既表明了词语间的清晰关系,也不显得累赘拖沓,所以法语里广泛使用这些代词。法语词类不仅完备,而且与句法结构有着不解之缘,它们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途往可以受到三种方法的检验。一是语序,看词在句子里所处的位置;二是词性,检词的种类性质;三是关系,弄清词与词之间是何关系。三管齐下,再次显示出法语语法的高度严谨性。
  • 由于法语系从古代民间拉丁语演变而来,因此它的某些词类仍然留有内部屈折的遗迹。这种现象最为明显的是动词。法语动词变位相当繁细,一种词尾表示一种时态和语气,八种人称共有数十种形式,为细腻表现各种人称、时间、语态和语气敞开了方便之门,譬如,它的直陈式过去时态就有十余种形式:复合过去时、储单过去时、先过去时、愈过去时、未完成过去时、最近过去时、过去最近过去时、过去最近将来时、过去将来财、超复合过去时等。初学法语者也许因此望而生畏,实际上只要闯过了这一关人们就会发现,法语的动词犹如一艘靠近岸边的快艇,一旦您勇敢地眺上甲板,它就会迅速地将您送往彼岸,为您展示另一个迷人的新天地。
  • 恰如其分的内部屈折,分工明细的词类关系,井然有序的整体结构,尤其是细致入微的规章法则,这一切俨然出自一位法学家之手,真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也许正因为如此,联合国各机构的大小会议将法语列为通用语言之一,国际上的一些重要条约多用法文,万国邮政全议的所有规章也全用法文撰写,法语由此而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
  • 因此,在法语翻译中,如果出现法语译文明显比英语等语言的译文长出许多,千万不用吃惊,通常而言,法语表达的长度会比英语多出30%左右。
  • 德语翻译
  • 德语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下的一门语言。德语共同标准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德语是1亿多人使用的母语。它最初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意大利南提洛尔,比利时的一小部分地区,部分波兰地区和部分法国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内使用。另外,在德国的前殖民地内,例如纳米比亚拥有大量的说德语的人口,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中,仍有少量的说德语的少数民族。
  • 德语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除了拉丁字母的26个字母外德语还有四个字母的变体。其中Aa、Ee、Ii、Oo、Uu以及三个变体字母Ää、Öö、Üü为元音字母。包括ß的其他字母为辅音字母。
  • 德文属于语法学上所谓“屈折语”,即德语主要靠词形变化,而不是像孤立语一样靠语序、虚词来表达清楚一个句子的含义,如汉语。德文属于语法较为传统的语言,它保留了较多来自古代的静词的格词尾变化以及动词的变位。相对于英语、荷兰语、瑞典语这些日尔曼兄弟语言而言,德语的语法变化是相当复杂的。但和俄语、波兰语、拉丁语等非同族语言相比,德语的屈折变化相对来说又是简单的。
  • 德语名词分为三个性,四个格,有单复数之分。名词通过其本身及修饰、定义它的形容词、副词、冠词之变化来体现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功能和意义,称为变格,而德语的动词需要根据人称和时态、语态而变化,称为动词变位。其规则比较复杂。
  • 德语句子结构的特点:动词谓语为句子的核心,它要求各格的宾语或介词宾语和各种补语。在普通陈述句中,主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居句首时,谓语动词总是居第二位。如果谓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由可变部分(时间助动词或情态助动词)和不可变部分(动词的不定式或第二分词)构成,则可变部分居第二位(在有些句子中居第一位),而不变部分居句尾,这是德语特有的谓语“框架结构”。句法的另一个特点是从句中动词谓语位于句末,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是:连词或关系代词—主语和句子其它成分—动词谓语。
  • 小贴士:由于德语的计算机编码为西欧语言,国际标准为ISO-8859-1,所以在中文系统中用纯文本无法正确显示变音字符,必须将德文文字转换为Unicode编码才能在文字编辑工具中正常显示。如果变音字符直接用中文编码保存再次打开就会变成乱码。特别是在使用默认GB2312的浏览器查看没有给出语言编码的德文网页时也会出现乱码。